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

故事一:三毛的撒哈拉(6)粉筆字44號

「卡塔羅尼亞大街?我知道呀,是以前西班牙人住的地方。」

早一晚問過阿里,他進一步替我肯定了我的目的地是正確的。

三毛和荷西曾經住的地方,在書中叫「金河大道」。我來之前做了不少資料搜集,其實早在1996年,即三毛去世後數年,《人民日報》記者章云來過這裡綵訪,得到阿尤恩官方大力支持,成功找到三毛的故居,並寫下《在西撒哈拉踏尋三毛的足跡》一書,為我此行提供了許多重要資訊。當年的「金河大道」,現在稱為「卡塔羅尼亞大街」。

「卡塔羅尼亞大街。」

我希望我的發音是正確的,因為的士司機馬上就開車了。

的士離開市中心,走進迂迴曲折的小路,人煙越見稀少,約十分鐘後,進入一條跟別處沒太大分別的街上,司機停下來說這裡就是卡塔羅尼亞大街,問我要去哪裡。

對,要去哪裡?

於是我就在原地下了車。

我來回走了一遍這條非常普通的街,這裡明顯比市中心荒涼、破舊得多,除此以外並沒有甚麼特別。

「我們走進了一條長街,街旁有零落的空心磚的四方房子散落在夕陽下。我特別看到連在一排的房子最后一幢很小的、有長圓形的拱門,直覺告訴我,那一定就是我的。荷西果然向那間小屋走去,他汗流浹背的將大箱子丟在門口,說:『到了,這就是我們的家。』
這個家的正對面,是一大片垃圾場,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,再遠就是廣大的天空。」
《撒哈拉的故事-芳鄰》


那是四十年前。

根據章云的記述,三毛故居是黃色外牆、藍色閘門、有粉筆字寫的「44」號,前後已加建了不少房屋,垃圾場拆掉了,墳場則被高牆圍著,但那也是差不多二十年前。幸好在網上找到少數前人尋訪三毛故居的照片,大概知道「卡塔羅尼亞44號」現在的樣子。於是我開始拿著照片沿路尋找44號,有點像查案。

這比想像中困難多了,這裡的門牌不太順序,好幾次走到數目接近了,又總是跳過了44。難道「卡塔羅尼亞」是指這一區而不單指這條街?我開始走進其他橫街小巷去,但走了大半小時也沒甚麼結果。日已高掛,衣服汗濕了一整片,我在一條橫巷的樓房陰影裡休息,再拿出照片和書本尋找線索。

「有甚麼可以幫忙嗎?」

對面房子一位戴著鮮豔頭巾的年青女子以帶重口音的英文問我。當然了,我這異鄉人來到這遊客罕至的地方,拿著照片在團團轉,也太引人注目了。

我給她看手上的照片,告訴她我要找門牌44號的房子。她皺起眉反覆看照片,跟我說︰

「我認不出來,這是很久以前的照片嗎?」

「我不知道,是在網上找的,我想大概幾年前吧。」我回答。

「你要找44號的話,其實就在這裡,我想那是重新裝修了。」她指指我背後的房子。

我心頭一震,就在這裡?果然,藍色郵箱上有黑色箱頭筆字寫著44

  

我謝過那位女子。看著面前的44號房屋,茫然地拍了幾張照片。但,總覺得有點不對。我拿出三毛故居照片再比對看,不可能,即使牆身重新上色了都不可能連閘門和外牆結構都完全不一樣,一定不是這裡。我不能再在小街裡找,「卡塔羅尼亞」指的應該是我一開始下車的大街。

我向大街走回去,突然有一堆小孩不知從哪裡冒出來,跑過來跟我打招呼,自從跟阿里他們相處過後,我對本地小孩也沒甚麼戒心,於是也友善地跟他們握握手。他們完全不會講英語,一手伸出來另一手做一個小圓形,原來他們在討錢。討錢我就絕對不會給了,於是轉身就走。走著走著身邊響起很大的石頭碰撞聲,起初還以為是自己踢到碎石,直到一顆小石在我耳邊呼嘯飛過,幾乎擲中我的後腦,回頭一看才知道那群街童竟在向我扔石頭!我快步走回大街上,這裡至少多一兩個路人。

這偏僻地區似乎比市中心多一點未知的危險,我應該就此放棄嗎?

不行!這種地方此生不會來第二次,不找出三毛故居是不可能放棄的。

我拿出照片和章云的書再仔細看有沒有甚麼線索⋯⋯

高牆!

三毛故居對面的垃圾場拆掉了,現在有高牆圍繞。

地磚!

44號門前的地磚跟其他地方不一樣,是彩色的。

剛好想到這裡,抬頭一看,我身邊不是房屋,是一度高牆。馬路的對面,行人路上的地磚跟其他地方不一樣,是彩色的。

我的目光停留在彩色地磚上,屏住呼吸、心中一陣抽搐,然後戲劇式慢鏡般把目光向上移⋯⋯

藍色閘門、黃色外牆、門的上方用粉筆字寫著︰

44

我找到了。

三毛故居,沙漠最美麗的家。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